文案详情
导航

《“床单厂故事”之四:穿越的时光》解说词文案

文化专题片 384 91

【导语】接下来,我们继续讲述床单厂的故事。1964年,马家良师傅成了床单厂的一名漂染工,之后30年时间,他逐步从技术骨干成长为一名厂长和工程师。对于马师傅来说,床单厂的这段岁月,就是一段艰难的奋斗史。

【正文】走进床单厂,几十年前人们风风火火的劳动场面已经看不到了,车间里也早已没有了隆隆的机器声,但是从墙上残留的一些大字标语,你还是能够感受到这里曾经有的活力与激情。而当年,那个徒手在墙上写下这些标语的人,就是马家良。

【同期声】马家良 当时还没有丙烯原料,是用油漆写的,大理市床单厂外面础石上刻的那几个字也是我写的,我就希望每个职工能够有一小点敬业精神。

【同期音乐】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花儿香,鸟儿鸣。。。

【正文】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国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沐浴着这股东风,大理县纺织生产合作社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团结奋斗,求实进取,这两个现在看似普普通通的词语,那些年却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

【同期声】马家良 因为大家要团结来奋斗才能(成功),我们通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了这个过程,要珍惜这种精神,求实进取就是不要搞虚的,实实在在的。

【正文】从手帕到床单,对这个小厂来说,不仅仅是织布机上一寸一尺的简单延伸。虽然生产床单的点子有了,但是生产床单的机器却没影儿。那时,厂里几个搞技术的老师傅,围着一台从昆明纺织厂淘汰下来的破机器,拆了装、装了拆,从齿轮到轴承,从电路到生产原理,恁是一点一点的摸索了出来。

【同期声】马家良 当时大理县农具厂来负责帮我们加工制造,所以当时我就全身心地投入去搞这些机械零件的加工还有搞那些电动的络筒机,原来是拿手工,就像延安纺棉花那种,导线都是用那种,那个时候我们就开始搞那个电动的络筒机,我们通过去学习参观,就自行设计了络筒机。

【正文】电动络筒机造好后,他们就把别人生产的床单拿来作参考,但是生产的过程并不顺利,光是把第一条床单的胚布织出来就花了差不多两年时间。在床单上印花也经历了两个过程,刚开始是芯片印,人工用芯片把模子刻出来,在上面刷颜色,慢慢地他们才开始用娟网印。

【同期声】马家良 当时还是人工印,一条床单两头都有人,抬着那个板子,把颜色倒在里头,就这种推过来,那种推过去,就这种印了,最后这个印花床单也就成功了。

【正文】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搞娟网印刷,产品就上了层次,所以那个时候,床单厂的名声就打响了。

【同期声】马家良 二级站对我们的订货就越来越多,最后我们改成了购销关系,我们做出来以后卖给它,我们的利润就高一点,那个时候大理床单厂在州里也好省里也好,也还是有了一小点名气,大家都觉得大理床单厂的床单,一个是纯棉,一个是花色好。

【正文】在物质条件远没有今天丰富的年代,一条时新的床单也许就能提高一个家庭的生活品质,或者给艰辛的生活增加一抹幸福的亮色。但是对于生产床单的人们来说,他们的工作的艰苦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同期声】马家良 像你们看的这个老的这个印花车间,漂印车间,原来只是一个茅草房,茅草房里装了20多台织机,(我们当时是)在茅草房里边织布。还有那个络筒机来了以后,是在那种油毛毡棚子底下纺线,那个是相当艰苦的。机器以来以后,不管你先进的也好,落后的也好,只要厂里面有一点空隙,大家就动脑筋就把它安起,要实现我们的这个梦想,当时也是一种梦想,只不过是没有叫出来而已。

【正文】当年大理床单厂的产品在滇西一片乃至边疆一带销路很广,这些产品深深地嵌入了人们生活的日常,而在织机前忙碌的职工们则把梦想都织进了纯棉的胚布里,拓印成了走进千家万户的流行时尚。

【同期声】马家良 是在80年代,那个时候有些是在仓库里面等着,有些车子来了以后几天拿不着货,这种都有的。有一种深切的怀念,因为我们毕竟在那里也是战斗过30多年。


免责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 资讯
  • 最新问题
已经到底啦!
预约配音服务 关闭
预约成功后,我们工作人员会尽快与您联系请保持电话通畅
预约成功
您已预约成功,我们工作人员会尽快与您联系 请保持电话通畅
配音客服微信二维码

关注【客服微信】

抢先听最新案例,新客礼包等你拿!

提交
复制成功 微信号:18996381623 添加微信好友, 详细了解! 打开微信